Mar. 新的电子玩具和新看的动画片

3858字

  一边写着博客,一边想着:这个三月可过得好充实好快乐!谢谢这篇博客里出现的:Hi Reader、Timestripe还有《千年女优》!

年度最爱——Hi Reader

  终于收到心心念念的 Hi reader 了,我必须要将它列入我2024年买得让我最快乐的东西清单里!

  其实购买它的起源是我每天坐在公交车上晃荡了半个月后,忽然就非常想要一个足够便携的墨水屏阅读设备。

  

  第一必要条件肯定是墨水屏:它能让我足够专注在当下界面要做的事情上(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不发光、无闪烁的屏幕特性),并且我很自信不会拿它去盖泡面。

  再次是要便携:我对它的定义是屏幕不超过7英寸而且是能够单手拿着的。我已经有一台10.3英寸的文石 Note5+,拿来看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献专著,所以我还想要一台更适合我看小说一类读起来比较轻松的书的机器,最好还能兼顾一下随手写点东西的需求。

  我最开始是把目标放在了文石的Leaf 3和大上的link上,优先考虑的是link,因为它本质就是一个手机屏幕尺寸的显示器,想象一下既然它不会受限于墨水屏机器的性能,那肯定能使用很久……直到我被它的重量吓跑了。

  当时对海信的了解主要是在那两款现在被炒到离谱的墨水屏手机,意外地在京东看到了Hi Reader,综合屏幕尺寸、重量手感和价格后,决定就先下单个6+128G配置的试试,不行再退货换成文石。

  

  我拿到手后,先是卸载了自带的一系列掌阅、咪咕、京东、饿了么(……)等等的软件,同时一边摸索着设置, 一边按照自己的使用场景安装必要的软件。

  我为自己预设的使用场景大概分为以下三类:

  一、看非文献专著类的书,一般可能拿来看各类小说——静读天下、KOReader、微信读书、随便一个占用小巧的安卓浏览器,以及Lofter。

  在弄清楚KOReader的设置后,静读天下也被我丢进了应用文件夹里吃灰了,微信读书实话说我几乎不用,目前还只是作为找不到新发行的书时的备用选项。这些几乎都是墨水屏阅读器的标配了,阅读体验,个人感受几乎是差不离,至少我从Oasis2和文石Note5+切换成它,并没有明显感到体验变差。

  浏览器,看AO3的;Lofter……看AO3没有的简中同人的。

  浏览器看AO3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体验就和用手机看AO3差不多,因为看小说嘛,大部分是静态的状态,上下滑动会有残影,但对于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从手机屏幕变成墨水屏,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感受反而舒服很多。

  Lofter可能更值得说道一下。我安装的是旧版本的Lofter,版本号是6.0.1,最主要是为了没有开屏广告。原本还想装更低版本的,但是会出现屏幕尺寸不适配的问题。这个版本是没有合集功能的,我自己不太在意(因为一般都会从作者的个人主页里开始看)。还别说,体验还挺流畅的,虽然不能和旗舰手机相比,但我本来也不太追求高帧数,只要不卡顿我就非常满意。

  第二个场景就是简单的SNS和订阅信息的浏览了。因为我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公交通勤或者睡前做这些事……虽然手机不是不能干这些活,可手机屏幕看久了确实会很累,而且我订阅的好些RSS都是长文,所以就把这个工作也一并交给Hi Reader了。而SNS,其实只有长毛象,我用的是Tusky这个app。

  这是Hi Reader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它的屏幕形状和手机一致,6.7英寸的尺寸,因为边框的原因,比我现在用的S24+稍微宽一些,但是——它轻啊!我在使用手机和先前的Oasis浏览信息和阅读时,非常讨厌需要双手一起拿着机器的状态,是的,不是不喜欢,是讨厌。但是以手机的重量,单手拿着实在是让我提心吊胆——曾经摔坏过上一个手机的屏幕,花掉的钱几乎可再买半台当年的国产旗舰安卓。

  我没给Hi Reader戴任何保护套,因为以我的手掌大小,加上它的尺寸体积,正好可以在这两个使用场景中单手握持(输出信息时还是需要双手保持平衡)。对我来说,这样的体验已经完全超越Oasis,毕竟后者单手拿了一段时间还是会有些累。

  而这最后一个使用场景是完完全全超乎我预期:记录和写作

  我记录是用Logseq,移动端写作的话有Obsidian和纯纯写作,至于输入法用的就是小鹤音形了。一个词总结我的感受那就是——丝滑!

  打字来说还是非常跟手的(以我一小时最多只能写500个字的速度来说),足以胜任我用OB来做卡片式写作,或者在纯纯写作上的线性写作。当然,因为我的输入法除了连接坚果云之外也几乎是不连网的,两个用于写作的软件在流畅体验上的优化也做得很好。

  

  总的说来,我目前每天使用Hi Reader的场景差不多是这样的:上下班的时候用手机打开热点,然后用Hi Reader来浏览RSS订阅的更新还有刷毛象,如果听着歌忽然有了灵感或想法就会打开Logseq记录下来;在办公室里摸鱼时就会打开它来看看小说;晚上睡前只会留床头的小夜灯,看自己的状态,可能会刷一下毛象,也可以会再看会书,或者开始吭哧吭哧写同人。

  同步方面,纯纯写作有自带的云盘同步服务,Logseq和OB共用的库就用Sync同步。

  当然,墨水屏的特性使得如果想要流畅的滑动屏幕,就一定无法避免残影。对我来说残影的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机器的左侧有个可以自定义的墨智键,我设置的功能是按下一次就全屏刷新去掉残影(实际使用的次数其实还挺少)。

  另外就是Hi Reader有个很好用的设置就是可以根据使用的app不同来调整刷新的模式。Hi Reader根据刷新的快慢分为4个档位,我绝大部分都使用偏快的第3档。

  当然我并不确定我的需求是否属于小众范畴,因为它在我看来,使用的场景确实很狭窄:看书,但不是看所有的书;记录和写作,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拿来写。1500元上下的价格并不见得特别有性价比。不推荐没使用过墨水屏设备的朋友去买(不给自己创造需求),不过若是有与我类似使用需求的朋友,我还是很高兴能在这里向你介绍它!

  

目标管理——Timestripe

  这个月在让我惊喜的程度上仅次于Hi Reader的玩具:Timestripe,至少在当下我认为它是我用过最好的目标管理软件,补充说明是看起来很浮夸的“没有之一”。

  它好用的原因在于它的界面与目标的设置逻辑:

  其实很多目标管理的教程都在说着要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但TimeStripe的做法却让这个“拆分”的过程变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卡手的感觉。

  一打开我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我这个月计划要做到什么事,一件件可以被规划得非常舒服。而且每一个目标都是可以拖动到不同时间维度的视角下,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重要的交互设计,可一用起来就发现真是太好了。

  

  Timestripe的目标类型可以分为目标-子目标两个层级,比如年度视角下我设置了今年要看18本书的目标,那么我就可以在看完18本书的目标下,添加相应的具体的书作为子目标。也可以是我3月忽然想看某一本书,我在3月添加要看完这本书的目标后,把该目标设置为年度目标下的子目标。而按照这个逻辑,我还可以继续把某月看某本书的目标,再继续划分成每周、每天我应该看多少……

  不过实际使用起来我的感受还是有不一样的。

  首先是功能上,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没购买付费计划的原因,假设按照年-月-周,我依次设置了A-B-C三个目标,当我月度视角中添加B目标,并设置它为A的子目标后,那么我无法把在周视角中把C设置为B的子目标,只能通过点开B,在B下添加C,再通过计划功能把C规划在特定周内,才能够实现。

  其次是个人使用习惯上……我是个特别懒特别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人,目标规划我大部分只能做到规划全月,然后在特定的节点——比如现在,我才会把3月里要写博客的目标从月视角拖到周视角下——再去细致地规划。所以它其实只能用来给我的生活或者兴趣做规划,因为没有对完成时间的强制要求。

  

  另外 Timestripe 的免费版有个限制是每个视角以及目标下,只能有5个目标或子目标。最初我也一度在想这数量是否有些太少了,但在少数派的文章下提及,不如把这个限制视作它的一特性(feature),我立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没错,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目标。

  一个可能不太起眼、并且极其因人而异的优点是:Timestripe还有其他功能,但它们都可以和这个目标管理没什么关系。至少我用起来是完全把它们忘在脑后了……我只完全用它来追踪自己的目标,可能也用不上“追踪”这样主动意涵之强的词,可能就是每天打开电脑时它弹出界面,自然而然地提醒我这一周、这一天还有什么事可以多做一做,实在做不完也没关系,拖动到下一个维度去,重新再规划就好了。

  

看点好的——《千年女优》

  好几年前就因为富野的缘故听说过有鬼才之名的今敏了,但真的一直是拖拖拉拉到现在才从移动硬盘里把下载了快一年的《千年女优》翻出来看了。

  我不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一旦不是坐到电影院那样几乎是强迫沉浸式环境里,就很容易走神或者中途跑去干别的,很难保持专心一个多小时的状态。

  《千年女优》开头10分钟时我也有点坐立难安,但从满洲那场戏里就忽然看进去了。今敏确实是用动画讲故事的鬼才,动画这一载体被他用得如此任性写意,那种自由挥洒的瑰丽感,我想可能是真人电影无论如何都难以达到的境地。

  至于核心的故事本身,NeoDb、豆瓣以及各个平台上都有很多人留下自己对故事的不同解读。我就直接把自己看完后的标记评论复制过来了:“千代子前往北海道那段看得我眼眶湿热,忍不住联想起《赡养上帝》里那个只存在于他人叙述中那个执着要前往宇宙尽头的女性,她对所爱的人说我们最终会在宇宙湮灭成一个点时再会。那句“我恨你,恨之入骨,但我也爱你,且如痴如醉”,我想并不是只是给千代子的告白,也是千代子和同样也在追寻之人的注脚。”   

        

评论